工人日报-中工网记者 吴铎思 通讯员 冯跃龙
连日来,新疆多地进入“炙烤”模式,出现持续高温天气。7月6日,位于新疆哈密北部的戈壁腹地,局部气温超过40摄氏度。在中建三局天山北麓基地61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(五标段)施工现场,千余名建筑工人正头顶烈日,安全、保质、高效地全力推进项目建设。
作为我国首批“沙戈荒”大型新能源基地外送工程,这也是“疆电入渝”工程的起点。目前,项目正在进行风机吊装及光伏板安装工作。
上午11时,记者来到项目光伏作业区,一块块光伏板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,与地面升腾的热浪相互交织,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“烤箱”之中。
四川籍安装工谢宏斌和工友们正专注地进行光伏板安装工作。一块光伏板重量超过15公斤,需要两人配合进行安装。“这板不仅重,还特别烫手,现在摸着就有点发烫,到中午温度估计五六十摄氏度,在板上面打个鸡蛋估计都能熟。”谢宏斌边擦着脸上的汗珠边说道,安全帽下,他的头发早已被汗水湿透,衣服上也留下了一道道深浅不一的汗渍。
“光伏设备安装要求极高,得先打好支架再装面板,保证整片排面角度统一,还要逐排逐项检查组件安装情况,确保各组光伏组件正常运行。”工友刘兴旺一边调整光伏组件与地面的角度,一边向记者介绍。
在紫外线极强的戈壁滩上,工人们“全副武装”,即便如此,仍有不少工人安全帽下漏出的头发不时地滴落汗水。高温下安装光伏板极耗体力,每隔一段时间,工人们就要躲到光伏板下的阴凉处短暂休息。“确实热得难受,不过我们都带着藿香正气水,提前喝下预防中暑。”刘兴旺说道。
在距离光伏区数公里的风力发电机吊装现场,同样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。数十名工人顶着烈日灼光,进行风机吊装作业。“这里仅一片风叶就长达110米,重量达160吨,要将其吊装到120多米以上的机舱上,难度可想而知。”安装工张彦奎介绍道。
过程中,热浪裹挟着沙粒,不断地打在工人的安全帽上,发出沙沙的声响。“吊装过程中,需要二三十名工人配合千吨级以上的履带吊车,还有十多个工人协助。仅一片风叶从开始起吊到预定位置就需要60分钟左右,风轮的法兰面要和机舱的法兰面严丝合缝地衔接好,拧紧螺栓,这项工作才算完成。”中建三局现场负责人孟扬扬介绍,这意味着整个吊装过程,工人们都要在现场密切配合。
在地面组装区,排队牵拉缆风绳的工人们喊着号子,咬牙拉着缆风绳,稳定着风中摇摆的庞然大物。“吊装作业要求极高,必须经过严格的数据测算,还要看天气‘脸色’,风速超过8m/s时不允许起吊上装。吊装这庞然大物可不敢松劲,就算再热也要先保证好风机平稳落成。”普工张龙脸颊上不断有汗珠划过,他抽不开手去擦,只能任由汗珠顺着脖颈流淌,在衣领处留下深深的水渍。
在离地面一百多米高的塔筒内,甘肃籍安装工蔡强和几名工友正在等待吊装,为确保内部施工环境空气流通,筒内安装了通风机,即便如此,在以玻璃钢为材质的塔筒内施工仍像置身在烤箱一般闷热。“在筒内施工就和‘蒸烤’一样,尤其是随着塔筒越组越高,离太阳越近就越是闷热,所以时不时必须下去透透气。”蔡强说道。
“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。为应对高温,项目部制定了高温应急预案,每天作业前对工人进行安全培训,根据气温灵活调整作业时间,避开中午最热时段。”项目经理罗发海介绍,项目部还在作业区现场设立临时休息室,配备藿香正气水等药品和急救设备,定期送上绿豆汤、西瓜等防暑食品搭配冰袖、防风墨镜、手套、凉席等抗紫外线护眼的日用品,加强防暑知识宣传,让工人科学防暑、安全施工。
“项目部调整作息、发放防暑物资,让我们感受到关怀,干劲更足了。还是第一次有工地给我墨镜戴。”重庆籍安装工蔡强笑着说。
配资免费体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