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3年,大寨村的“铁姑娘”与中国变革——一个女人的命运如何搅动了中国乡村大棋局?
1973年冬天,华北平原寒风刺骨,可北京人民大会堂里却传来一条爆炸性消息:陈永贵,这位来自山西穷村的农民,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。当大家正琢磨“谁能接班带大寨”时,陈永贵却当场点名一位年轻女子。她叫郭凤莲,不到三十岁,却成了那个年代最有名的“铁姑娘”。为什么这位本不是本村出身的姑娘,能获得陈永贵和全村上下如此信任?她的命运又和中国乡村的命运有怎样的交集?
一个是权倾全国的农村书记,一个是毫无根基的外来姑娘,这种“老带新”的操作立刻在村里、县里甚至省里掀起了口水战。有人说,陈永贵用人唯才,准没错;也有人不服,质疑郭凤莲根儿不正——怎么能让个“外来户”管自己?更有男劳力背地里嘀咕,农村大事凭什么轮到个女娃头上?然而,让人更想不到的是,陈永贵只是轻描淡写地“指了指”身边的郭凤莲,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用意?大寨村会不会就此走上一条前人没走过的路?
郭凤莲的故事,要从小时候说起。她老家其实在山西昔阳县武家坪村,母亲早逝,父亲养不起一大家子,才把她送到外婆家,就是这大寨村。可以说,郭凤莲是被命运“推”进了大寨。想象一下,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穷山恶水的太行山区,七沟八梁一面坡,一年盼不到几场好雨。这里的老百姓,有劲也使不出来,大多数人都“穷得叮当响”,但谁家也不服谁,都觉得自己最能折腾。郭凤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,做家务、放牛、种地、背水,全都不在话下。村里人都说,她是“虽女犹男”,做起活来比小伙子还利索。
于是,1963年夏天,山洪突袭,原本收成在望的庄稼打了水漂,还塌了许多村民的窑洞。按说,这事儿够让人垂头丧气。但陈永贵带头扛起锄头,带领大家“自救”。就是在这个时候,只16岁的郭凤莲带着二十多个姑娘也冲到灾区。姑娘们卷起裤腿、挑沙背土,和男劳力干到一起。外人看了笑,说大寨“没男的了,才叫女娃顶上”;可村里人却不声不响地记住了这些“铁姑娘”。有人干脆说:“你看,郭凤莲有点门道!”
经过一阵子折腾,大寨村眼看重现生机。粮食、杂粮又种上了,活儿又分工细了。村里人都觉得,“风头过去了,咱能消停几年了”。可事情远没有想象的简单,议论声依然没停。有的群众背地里嘀咕:“这么多姑娘领头,能不能顶得住?”另外,也有人说,要是以后出了问题,责任谁担?你让个十几岁女娃当突击队长,这不闹着玩吗?更有极端一点的说——“咱祖祖辈辈让男的带,现在变成女的说了算,这世界真是变了!”就像河水表面平静,底下早有急流。大寨村的问题,绝不只是“谁干活多”,而是一次关于权力、性别和地位的撕扯。
局势很快出现大反转。全国风风火火学大寨,郭凤莲带领的“铁姑娘突击队”成了报纸。周总理三次亲自接见郭凤莲,她在全国“谁说女子不如男”的口号里成了国民偶像。原本那些认为“女人家扛不动大梁”的人,也纷纷闭了嘴。不仅如此,随着大寨“红旗渠”精神传开,郭凤莲的个人形象甚至盖过了当地许多男劳模。一夜之间,“郭凤莲模式”“铁姑娘精神”火到全国,不少地方来大寨“取经”,甚至抄作业。似乎,大寨女书记成了所有农村“新路子”的试验田。让人没想到的是,前文埋下的“身份之争”,竟然变成了全民追捧。
风头正盛之时,“大寨模式”却遇到了新的挑战。到了80年代初,“改革开放”一声炮响,大寨这套“集体经济、土法上马”的模式,成了争议焦点。安徽小岗村的“分田到户”试点,瞬间成了全国学习的榜样。此时郭凤莲也被“免职”,不再是党委书记,改成了果树研究所副所长。村里曾经风风火火的“铁姑娘队”,也逐渐解散。昔日响当当的女书记,一夜之间成了被人“架空”的对象。有人说:“大寨的路子落伍了,该往回收收。”村里出现“两派”意见:一派认为大寨过去太死板,一派还怀念郭凤莲带领下的团结、进取。这种分歧,让村子的人心也变得七上八下。本以为风平浪静,实际上暗藏更大的危机:新旧之争,利益分配,甚至老一辈和新一代的观念摩擦。看似平静的村庄,已经埋下了新一轮动荡的种子。
其实,说一千道一万,这世上的“模式”和“经验”并非放之四海皆准。有人说郭凤莲是“时代的宠儿”,有人认为她不过是政治风潮的“棋子”。再说大寨村,也有人奉大寨为“农村榜样”,也有人揶揄“大寨就是唯上不唯实”。你要真信了这些道理,那也是把戏看多了——现实一换台,英雄转眼成了旁观者。用大白话说:成也时代,败也时代。就算郭凤莲一身能耐,到最后还不是得兜兜转转,靠自己再拼个东山再起?“模范村”成了实验田,女强人变“副所长”,这不是命运的玩笑吗?说句假夸的:要没这些波折,郭凤莲哪有机会展现“是金子总要发光”?但你要说全靠个人奋斗,那可也真是把大寨精神看得太简化了。人与时代,是谁在推谁,倒真值得琢磨琢磨。
说到这,你怎么看“铁姑娘”郭凤莲的传奇?是她个人真的过硬,靠吃苦撑起了山村变革;还是说,正好赶上时代风口,换了谁都能火?有人觉得“模式一换人就废”,说明一切都是政治秀场;也有人感叹“她再努力,也只能随大流”。你信哪一种?你觉得,在今天的中国农村,还有没有必要树立这样的“郭凤莲”式劳模?或者,这种人物本身就是一个“时代包装品”?留言说说,你怎么看郭凤莲,也说说你心里那句“大实话”!
配资免费体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