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顺港:一段关于主权与战略的复杂叙事
1955年4月15日,伴随着防务交接证书的签署,旅顺港的主权与防务彻底、完整地回归中国。这标志着一段始于1952年,充满权衡与博弈的复杂历史画卷最终落幕。然而,这段历史的精髓并非仅仅在于苏军的撤离,更在于它展现了新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,从“挽留”到“拒绝”的坚定决心与成熟战略。
故事始于1952年。彼时,根据1950年中苏《友好同盟互助条约》及相关协定,苏联军队本应在年底前撤离旅顺。然而,周恩来总理却远赴莫斯科,向斯大林提出一个出人意料的请求:希望苏军继续留驻。这一举动,看似悖论,实则蕴含着新中国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的无奈与战略考量。
朝鲜战争的爆发,彻底改变了地区战略格局。面对实力尚弱的海军力量,以及美军在朝鲜半岛及周边海域的军事威胁,拥有重要战略价值的不冻良港旅顺,其军事意义被无限放大。苏军的驻留,无疑能有效震慑美军,为中国北方海防提供重要屏障。因此,周恩来的请求,并非放弃主权原则的妥协,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,为换取国家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务实之选。
展开剩余69%斯大林对此表示同意,却也玩了个“文字游戏”,称“客人不便提,须主人挽留”,巧妙地将主动权交还中国,使苏联的“援助”显得更合理。这一事件,展现了新中国领导人成熟的战略思维:在核心原则上坚定不移,在具体策略上灵活调整,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。
这场围绕旅顺主权的拉锯战,远不止于1952年的“挽留”。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949年初,斯大林在西柏坡向毛泽东提出的条件:苏军撤离旅顺,必须等到对日和约签订以及美军从日本撤出之后。这无疑体现了苏联延续其远东既得利益的意图。
随后,一系列外交角力展开。刘少奇秘密访苏,斯大林首次松口;毛泽东访苏,则在废除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旧条约问题上与斯大林陷入僵局,最终以毛泽东的坚定立场迫使斯大林让步,最终促成了1950年中苏新条约的签订,明确了苏军于1952年底撤离旅顺的期限。
这段历史,也深刻揭示了中苏关系的复杂性。尽管两国互称“同志加兄弟”,但在国家主权问题上,新中国始终保持着清醒和坚定。
斯大林去世后,赫鲁晓夫上台。1954年,赫鲁晓夫访华,爽快地同意了苏军撤离旅顺的要求。这既有巩固其领导地位,赢得中国支持的考量,也有减轻苏联财政负担的现实因素。然而,在防务交接过程中,赫鲁晓夫试图在旅顺建立美化帝国主义侵略行为的纪念碑,以及抬高收购武器价格,都被周恩来坚决抵制。
中国对苏军撤离后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的果断拒绝,例如1958年拒绝建立“中苏联合舰队”和在华设立“长波电台”的建议,标志着中国已具备足够的底气,能够维护自身主权和利益。这些事件也成为中苏关系恶化的重要导火索。
最终,旅顺港的回归,其意义远超单纯的领土收复。它象征着新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的道路上,从实力不足时的权衡之策,到最终拥有独立自主、不受他人意志左右的强大国力与坚定意志的转变。旅顺海岸线上那些历经风霜的大炮,无声地见证了这段从“挽留”到“拒绝”的艰辛而光荣的历程。 这正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生动诠释。
"
发布于:四川省配资免费体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